自动售货机赚钱吗?能赚多少钱?
0 2025-07-28
俞万钧的起点可不简单:医学博士头衔背后,是他对肺癌分子生物学的深度钻研。早年在硕士、博士阶段,他就锁定肺癌靶向治疗课题,发表了多篇关键论文,甚至建立起一套“肺癌个体化治疗模式”。这种“实验室+临床”的双轨思维,为他后来突破技术瓶颈埋下伏笔。
有意思的是,他并没止步于学术头衔。工作后顶着“全院最年轻科主任”的光环,他仍然选择在而立之年攻读博士学位,用他的话说:“耐住寂寞,才能守住阵地”。这种持续学习的狠劲,直接推动他后来带队斩获3项省级科技奖,手握2项发明专利。
说到俞万钧的看家本领,“介入呼吸病学”绝对是关键词!他干过不少“全省首例”的事儿:
这些技术现在听起来高深,但在2010年前后,省内能操作的医院寥寥无几。俞万钧敢闯敢试,甚至将呼吸介入技术扩展至急救领域——2014年、2016年两次作为组长,带队抢救3例极危重H7N9禽流感患者。用他的实战经验证明:技术创新最终是为了“救命”。
翻看俞万钧的科研目录,会发现一个特点:课题全都来自临床难题!比如:
这种“问题导向式”研究思维,让他团队的17篇SCI论文和50余篇核心论文全踩在临床痛点上。曾有青年医生问他秘诀,他的回答很直白:“目标明确才能少走弯路——先想清楚病人需要什么,再动手研究”。
新技术虽好,俞万钧却从不盲目鼓吹。他常提醒团队:介入手术的安全边界是红线。例如硬质支气管镜操作,稍有不慎可能伤及血管,为此他专门牵头《全麻下经支气管镜治疗的全性评价》课题。
面对“过度医疗”的质疑,他拿出数据说话:
“高效与低毒必须兼顾”,这是他给团队定下的铁律。
作为宁波市呼吸内科重点学科带头人,俞万钧特别重视“传帮带”。他要求青年医生做到两点:
他自己就是样板:作为博导和硕导,已培养11名研究生,还推动科室建成四大亚专科分支,甚至把一家三乙医院的呼吸科带成“宁波市重点学科”。
俞万钧的厉害之处,不仅在于他操刀高难手术或发SCI论文,更在于他总能把“病人活得好”当作技术创新的标尺。当很多医生还在争论“该选临床还是科研”时,他用30年经历证明:解决真问题,从来不需要二选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