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波呼吸科名医俞万钧如何成为学科带头人?

3 2025-08-24


你知道宁波有位医生成功抗击禽流感疫情,还率先在省内开展十多项高难度呼吸介入手术吗?这位大咖就是俞万钧——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副院长兼呼吸科领头人。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位“硬核医生”的成长故事,尤其适合医疗小白了解顶尖专家的进阶之路!


一、从学霸到学科掌舵人:教育背景与学术标签

俞万钧的起点可不简单:​​医学博士​​头衔背后,是他对肺癌分子生物学的深度钻研。早年在硕士、博士阶段,他就锁定​​肺癌靶向治疗​​课题,发表了多篇关键论文,甚至建立起一套“肺癌个体化治疗模式”。这种“实验室+临床”的双轨思维,为他后来突破技术瓶颈埋下伏笔。

有意思的是,他并没止步于学术头衔。工作后顶着“全院最年轻科主任”的光环,他仍然选择在而立之年攻读博士学位,用他的话说:“​​耐住寂寞,才能守住阵地​​”。这种持续学习的狠劲,直接推动他后来带队斩获​​3项省级科技奖​​,手握​​2项发明专利​​。


二、硬核技术派:那些他率先“吃螃蟹”的临床创新

宁波呼吸科名医俞万钧如何成为学科带头人?说到俞万钧的看家本领,“介入呼吸病学”绝对是关键词!他干过不少“全省首例”的事儿:

  • ​硬质支气管镜技术​​——像“建隧道”般打通堵塞的气道;
  • ​激光消融肿瘤​​——用精准热力“烧”掉癌变组织;
  • ​硅酮支架植入​​——给狭窄气管装上定制化“支撑架”;
  • ​支气管热成形术​​——攻克难治性哮喘的微创疗法。

这些技术现在听起来高深,但在2010年前后,省内能操作的医院寥寥无几。俞万钧敢闯敢试,甚至​​将呼吸介入技术扩展至急救领域​​——2014年、2016年两次作为组长,带队抢救​​3例极危重H7N9禽流感患者​​。用他的实战经验证明:技术创新最终是为了“救命”。


三、为什么他的研究总贴着“临床痛点”?

翻看俞万钧的科研目录,会发现一个特点:​​课题全都来自临床难题​​!比如:

  • 肺癌患者化疗后常咯血 → 他研究​​支气管动脉栓塞术​​的效果;
  • 哮喘发作难预测 → 他探索​​可溶性粘附分子检测法​​辅助判断;
  • 气道狭窄患者生存质量差 → 他对比​​支架植入​​与传统疗法的差异。

这种“问题导向式”研究思维,让他团队的​​17篇SCI论文​​和​​50余篇核心论文​​全踩在临床痛点上。曾有青年医生问他秘诀,他的回答很直白:“​​目标明确才能少走弯路​​——先想清楚病人需要什么,再动手研究”。


四、争议与挑战:新技术背后的冷思考

新技术虽好,俞万钧却从不盲目鼓吹。他常提醒团队:​​介入手术的安全边界​​是红线。例如硬质支气管镜操作,稍有不慎可能伤及血管,为此他专门牵头《全麻下经支气管镜治疗的全性评价》课题。

面对“过度医疗”的质疑,他拿出数据说话:

  • 晚期肺癌患者采用​​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+栓塞​​,比常规治疗​​生存期延长27%​​;
  • 良性气道狭窄患者植入支架后,​​再手术率下降60%​​。

“​​高效与低毒必须兼顾​​”,这是他给团队定下的铁律。


五、带团队:甘当“人梯”的学科带头人

作为宁波市呼吸内科重点学科带头人,俞万钧特别重视“传帮带”。他要求青年医生做到两点:

  1. ​选准亚专科方向​​(比如肺癌、哮喘、睡眠呼吸障碍);
  2. ​技术与科研并重​​:“既拿得起支气管镜,也写得了SCI”。

他自己就是样板:作为​​博导和硕导​​,已培养11名研究生,还推动科室建成​​四大亚专科分支​​,甚至把一家三乙医院的呼吸科带成“宁波市重点学科”。


小编观点

俞万钧的厉害之处,不仅在于他操刀高难手术或发SCI论文,更在于他总能把“病人活得好”当作技术创新的标尺。当很多医生还在争论“该选临床还是科研”时,他用30年经历证明:​​解决真问题,从来不需要二选一​​。

上一篇 厦门早泄治疗价格一览,三甲医院费用全解析
下一篇:男生亲嘴老伸舌头,到底几个意思?
相关文章
返回顶部小火箭